但是,在指导思想上,仍然没有放弃斯大林主义,还是把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看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坚持。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知识的积累,发展就是知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没有后来者的挑战可能。中国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国企改制后的上市公司,如海尔,长虹,联想等企业可以和跨国公司竞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成为世界的五百强企业,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中国发展之道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西方左翼思想家难以理解为何发达国家的工会往往成为改革的阻力而非动力。他们认为一旦美国纠正自己的过度消费,中国经济也将暗淡无光。中国政府的财政政策立竿见影,西方政府的财政政策却举步维艰,原因是发达地区的选民不愿补贴不发达地区的基础建设,怕企业出走到劳工便宜的地区。美国的议会民主制无力约束军火工业、金融寡头、和跨国企业对经济规制的操纵,因为政客竞选依赖财团的政治献金。
但是,即使经济富裕的大国美国,由于存在巨大的区域和阶层差距,议会民主制往往成为维护既得利益阻扰社会改革的体制。中国的劳工成本低,是因为中国的社保成本低。看来,这位在共产党里呆了七十多年的老人,大概连《共产党宣言》都没有读懂。
与国外的国有企业、垄断企业不同,它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优胜劣汰的产物,同政治权力没有利益勾结。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曾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进民退却与这个决定背道而驰。价值形态则为劳动者个人所有,国家和他人都无权剥夺。但是,如果仅仅是历史的误会倒也罢了,问题还在于它已经成为完善市场经济的障碍,成为权贵集团排挤民有企业、掠取社会财富、破坏社会公正的理论工具。
日钢却运转良好,赢利颇多(有一个材料说它2009年上半年有19亿元利润)。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共产党宣言》在解释 消灭私有制时谈到,要消灭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并且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机会,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机会。但在指导思想上,他们仍然无法跳出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牢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小年不久前就指出︰从整个经济的层面上讲风险在上升。优胜者体现着先进的生产力,优胜劣败,意味着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
为了把社会从极度危险中挽救出来,他们不得不改弦易辙,采取改革开放的方针。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等,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真正的普世价值。而我国的垄断经济与此相反,属于前资本主义的专制型的经济形态。1978年在农村兴起的包产到户,撕 开了全面垄断的专制经济体制,催生了城乡的小商小贩。
国进民退导致垄断扩大,市场经济缩小,正是经济体制改革大倒退的直接表现。或者换句话说,使用价值是共同占有,交换价值属于个人所有。
2009年的这种改革模式,将诱使更多的国有企业和部门,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大的规模上,以更大的热情去推动国有化进程,这是权贵资产阶级为自己摆设的盛宴。但是,这个论断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极端有害的。
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优胜劣败,是十分正常的。可能有的朋友还不理解,既然消灭私有制,消灭资产阶级,怎么还能让资本家继续有产呢?这就联系到深一层的理论问题︰所谓剥夺剥夺者,是指剥夺资产阶级利用占有的生产数据剥削劳动者的权利,也就是前面所引的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机会,却并不剥夺他们以资本或脑力劳动参与生产而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和机会。它是专制权力的产物,赖政治权力而生,赖政治权力而存在、而发展。市场化的程度如何,是考察经济体制改革进退成败的主要指标。当然,对民企的剥夺不是2009年才开始的,2004年的铁本被勒令停建,2005年的陕西民营石油国有化,都是国进民退的先例。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按照这个斯大林主义的模式进行的。
分别说来,生产数据的物质形态是联合占有,劳动者用以进行生产,任何个人都无权处置。一些垄断行业的国有经济垄断着资源和产品价格,从而也就垄断了市场。
这些论断,充分反映了对公有制的迷恋。马克思的这个公有制理论,是建立在承认个性、尊重个性和每个人的解放这个宏大目标的基础上的。
所以,公有制就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是劳动者在他参与生产的企业里享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经济制度,是共同占有和个人所有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市场经济绝不能由垄断经济来主导。
回顾2009年的我国经济,不禁产生喜忧交加的感觉。所以,要扭转国进民退的趋势,掌握政治权力的指导思想上就必须抛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错误观念,树立经济市场化的方针,大力扶植民有企业的发展,把经济体制改革从歧路上引回健康的轨道。列宁在十月革命前的一篇文章里把社会主义归结为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中国共产党人完全承接了这个理论。
最后,国进民退符合于权贵资产阶级的利益,实际上是在这些既得利益者直接间接的操控下展开的,它给有关的国有企业和管理部门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当他们从文革的噩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指导方针,发展垄断经济,是同完善市场经济的的指导方针相抵触的。他们挟着巨额游资进入房地产业,抬高了地价、房价,带动了物价上涨,对国计民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个恢弘的理论原则里得到启发。市场经济有它自身的规律,它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自由竞争。
在扩充垄断企业的同时,是对民有企业的剥夺。在消灭了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中的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成分后,国民经济就成为清一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有制和人民公社所有制。所以,从理论上进行正本清源是十分必要的。实现人人有产,而且并不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恰恰与私有制相反,是公有制的特征。
这是一个十分审慎的估计,也是对经济决策者的一个严重警告。这可以从中共的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里得到说明。
特别是知识分子下海和科技企 业的勃兴,奠定了民有经济的牢靠基础。他们或是走街串巷,或是摆摊设点,或是长途贩运,或是自产自销,给死气沉沉的社会注入活力和生气。
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实现个人所有权。后来还提出要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